这一次,连央视也救不了“角色雷同”的张译

日期:2025-07-01 13:58:02 / 人气:22


一、《以法之名》开播翻车:口碑与收视的反差

《以法之名》开播即引发热议,这部央视与最高检联合出品、知名导演傅东育掌舵、编剧团队耗时三年打磨剧本的剧集,开播前被寄予“年度剧王”厚望。开播首日收视率表现亮眼,峰值高达1.9039%,平均1.5168%,强势登顶。然而,仅开播2天,热评前几页就全是差评,观众吐槽“逻辑混乱”“演技尴尬”。

二、剧情与人物设定硬伤:脱离现实逻辑

观众对《以法之名》的吐槽主要集中在剧情和人物设定上。剧中女律师当庭翻供引发混乱,法警却未有效控制;检察院主任在押解时被嫌疑人“情感绑架”,私自卸下手铐致其自杀未遂。这些情节为制造冲突强行降智,严重脱离现实逻辑。而双料影帝张译饰演的男主角洪亮,更是成为争议焦点。他从省检察院高级检察官转行国企法务,辞职原因不详、动机成谜。审问老检察官王春祥时,他表情木木、眼神空洞,面对蒋欣饰演的郑雅萍冲进来抱不平,又瞬间“变脸”,唯唯诺诺、接电话蹑手蹑脚,这种“窝囊憋屈”的表现引发观众不满。

三、张译演技固化:从“金字招牌”到“千篇一律”

张译曾经是观众心目中演技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他并非科班出身,却在《士兵突击》里把史今班长演得走心,退伍时想哭又使劲憋着的戏看哭了无数人。然而,近年来他的角色却越来越窄,行为方式越来越像。从《狂飙》中忍辱负重的安欣,到《以法之名》里窝囊憋屈的洪亮,观众总结出“张译一出现,剧情我就猜到一半了”的规律。有影评人指出,他现在演戏“绷”得太紧,过度依赖精心设计的小表情、小动作,成了“标配”,显得刻意、做作,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在“演”。

四、拍戏过密致审美疲劳:角色扎堆“轰炸”

张译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对他的身体和精神消耗极大。这种密集拍戏导致他的角色扎堆上映,观众在短时间内被感觉差不多的角色轮番“轰炸”。《他是谁》的评分变化就是典型例子,刚开播时8.2分,后来一路暴跌到5.6分,角色太固化、太重复被认为是重要原因。

五、张译的自我反思与突破:难得的清醒

其实张译自己并非完全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华表奖台上说要“停工”,坦诚表示这些年作品集中,观众看累了,自己也该停一停、歇歇了。这份清醒难得且值得肯定。不过,《以法之名》是他的存货,希望他接下来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觉。

六、中生代实力派演员的警钟:突破“人设陷阱”

张译如今面临的困境,给整个中生代实力派演员敲响了警钟。像张译、张颂文、张国立等有实力的演员,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和播出平台要求,不得不反复演类似人设,打“安全牌”虽能保证基本收视和口碑,但也限制了他们的发挥空间。当观众习惯了一个演员老是演某一类角色后,演员想突破自己就变得非常难。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演员容易陷入“人设陷阱”,但真正的演技永远源于对角色的敬畏和对艺术的真诚。张译曾用十年时间从龙套演员成长为国民影帝,如今也需要拿出同样的勇气突破自我。

作者:先锋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先锋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