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需要“宇树”,更需要“种树人”
日期:2025-04-03 17:04:41 / 人气:18
"过去几年的一级市场,经历了一场所谓的“资产荒”,而投资人们就像是候鸟,成群结队地在一个个热点之间迁徙,浮出水面的优质项目从来都是最肥沃的栖息地。然而优质项目总是稀缺的,僧多粥少,随之而来的就是估值水涨船高。优质资产在高企的估值之下,风险也随之而来,于是乎“资产荒”又变成了“估值泡沫”,最终引发“退出难”。
这也是当下机构的普遍认识。
而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这个曾被贴上“非精英创业者”标签的企业,用八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对资本偏见的颠覆实验。从缺乏“精英气质”的评价到现在份额难求的火爆,直观的反映了过去一级市场发现机制的失灵。
诚如宇树资本的早期投资人、初心资本管理合伙人田江川所反思:“对背景的偏见常导致错失反共识机会,而多数基金的同质化模型早已将精英标签溢价计入估值。”
精英主义的“错过”
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亮相,让科技公司实实在在的体验了一下“艺人”一夜爆火出圈的经历。春晚归来,估值狂飙,老股一股难求。而在登上舞台之前,宇树科技曾用数年时间撕碎精英滤镜,直到被初心资本和红杉中国种子基金投资。
作为宇树科技较早期的投资人之一,田江川毫不避讳地坦言,在投资宇树科技这件事上,她们犯了错误,明明察觉到机会,却因“精英主义的傲慢” 在更早期错失良机。
过去创投圈书写着“精英创业”的叙事狂欢,信奉以“顶尖学府背景”“头部平台履历”“海外技术移民”的刚性筛选标准,而王兴兴这类“草根”并不符合主流偏好。
回顾宇树科技的融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20年之前,鲜少有机构关注,仅有的两家机构投资人,也都是比较低调的非典型市场化机构;2020-2024年,头部机构纷纷疯狂入局;2024年之后,步入估值高峰,股权变得一股难求,而推动这一切的关键人便是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初心资本、祥峰投资等机构。
2020年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的入场,无疑成为宇数科技的关键转折点,亦是其价值被重估的起点。
头部投资机构的介入,为宇树科技带来资金和产业资源,同时也吸引一众机构关注宇树科技,在行业内形成“共识引力”。
此后两年,宇树科技融资潮涌,顺为资本、经纬创投、深创投、敦鸿资产、容亿资本等机构相继投资。宇树科技逐渐被行业聚焦,后续多轮融资中,投资机构数量增多且声名渐隆。
业内人士指出:“宇树科技的融资历程,宛如资产从水下浮出水面的过程。从早期无人问津,普通机构试探入局,到红杉等知名机构进入引发跟风效应,宇树科技从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完成了价值的逐步显现。”
只求成才,谁来种树?
2025年初,""杭州六小龙""引发的份额争夺战,表面看是机构对稀缺资产的激烈竞逐,实则折射出更深层的行业痼疾——“资产荒”表象下掩藏着“耕作荒”的本质,有机构感慨道破行业困局。
当头部机构在2025年争抢宇树老股时,真正需要追问的是:为何在2017年无人愿做“种树人”?
这背后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如多数机构秉持的“精英论”。
2017年10月,田江川在科技媒体上留意到有关宇树机器人的报道,随即安排团队进行电话陌拜,并在之后与王兴兴会面。彼时的王兴兴在与机构投资人打交道方面经验尚浅。尽管在交谈中,他对于成本与定价的深刻思考令人印象深刻,田江川团队也对宇树当时的平衡算法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最终,由于创始人背景与基金偏好不契合,初心资本放弃了此次投资。
有人评论称,宇树科技从被投资机构婉拒到被竞相争抢,这种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恰恰暴露出早期投资机构的失职。该评论进一步指出,“价值发现惰性”“培育能力缺位”“生态建设短视” 等诸多因素,致使不少机构在错失宇树科技这类优质项目后懊悔不已。
2019年,初心资本重新与宇树科技展开接触。当时初心资本一直在进行AI领域顶级人才的mapping,南京大学AI实验室的俞扬教授对宇树科技评价颇高,提及国内外AI实验室都面临“一狗难求”。田江川和团队立即回访王兴兴,寻求追加投资的机会。
即便在接触过程中,王兴兴委婉表示公司资金状况良好,暂无急切的外部融资需求,但已升任初心资本VP的Max并未放弃,全力以赴争取到了投资份额。最终,初心资本在红杉完成Pre-A轮交割仅3个月后,联合红杉加注一轮。
事后,田江川深刻反思:“投资宇树科技的教训让我明白,对背景的偏见易错失反共识机会,多数基金同质化模型将精英标签溢价纳入估值。后来,我们基金系统性调整人才评估模型,不再过度依赖创始人学历背景,转而注重人事匹配,通过深入接触建立立体人才评估模型,涵盖人才号召及组织能力、复杂环境决策能力、强大行动力、持续进化能力、韧性、底层野心及驱动力六个维度。我们更加尊崇‘英雄不问出处’理念,认识到精英背景虽有优势,但常伴高昂机会成本,易局限于优秀,难以迈向卓越;而普通背景创业者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恰是推动世界变革的关键力量。”
破除“资产荒”,需要种树人
田江川在复盘投资策略转变时强调:“2020年重投宇树不是追涨,而是认知迭代。”
除了人才评估模型的迭代,回看当时内部的讨论记录,田江川也总结了最看重宇树的四个方面:成本和定价模式:从设计、开发到制造全链条的及制降本思路;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坚持做纯电机,差异于波士顿动力的液压系统路径;柔性化的交付模式,以及创始人在产品、硬件、结构、营销维度的极致主义。
当下,市场上普遍认为“资产荒”,而实际上,这场所谓的“资产荒”,不过是投资机构普遍盯着已经长出来的水上项目。这种认知,并非仅存在于GP层面,大多数LP也同样深陷其中 。
敦鸿资产合伙人郑华良在回忆投资宇树科技的经历时曾提到:“2022 年我们投资宇树时,不少同行对我们的投资逻辑提出质疑,他们难以想象这样一家公司在未来能够在哪些领域落地应用。2023 年我们计划发起宇树专项基金,与众多资金方进行深入沟通,然而却遭遇了接连的拒绝,最终该基金未能成功募集。仅仅过了一年,宇树科技火爆出圈,那些曾经拒绝我们的资金方又纷纷折返,寻求投资机会,可惜那时我们手头的份额已经所剩无几。”
当前一级市场同质化竞争和对于风险的整体厌恶,本质上是早期投资人的失责。早期投资的核心既要发现价值,又要发现价格,挖掘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的优质标的。
然而,如今,早期投资人往往因风险偏好,以及过度依赖行业共识与既有经验等,忽略对项目底层逻辑、创新能力及长期发展潜力的深度研究,违背了早期投资的本质,从而错失众多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优质项目。
当下,一级市场正在进入重塑周期,在历经市场波动与调整后,行业进入复苏与修复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破除长期以来的内卷困境,构建“外卷” 发展模式。
过往,投资机构普遍深陷追热点、抢项目、抬价格等竞争漩涡,而破局的关键在于机构形成外卷,通过对产业、技术脉络的梳理发现商业价值;找准生态位,加强局部优势,通过差异化定位进行错位竞争;重视并构建软实力,最终形成机构自身的投资哲学。
宇树科技的成长史对投资人而言,实际是一场对抗认知惯性的“现实教育”。当机构用“草根创业者”“实验室玩具”“细分冠军”等标签简化认知时,也就意味着机会或将从身边悄悄溜走。
结语
在硬科技领域,真正颠覆性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共识盲区”。
一级市场从不缺少优质资产,缺失的是敢于在技术成熟度曲线左侧下注的""种树人""。
当更多VC愿做春耕者而非秋收客,方能真正破解资产荒的伪命题。
"
这也是当下机构的普遍认识。
而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这个曾被贴上“非精英创业者”标签的企业,用八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对资本偏见的颠覆实验。从缺乏“精英气质”的评价到现在份额难求的火爆,直观的反映了过去一级市场发现机制的失灵。
诚如宇树资本的早期投资人、初心资本管理合伙人田江川所反思:“对背景的偏见常导致错失反共识机会,而多数基金的同质化模型早已将精英标签溢价计入估值。”
精英主义的“错过”

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亮相,让科技公司实实在在的体验了一下“艺人”一夜爆火出圈的经历。春晚归来,估值狂飙,老股一股难求。而在登上舞台之前,宇树科技曾用数年时间撕碎精英滤镜,直到被初心资本和红杉中国种子基金投资。
作为宇树科技较早期的投资人之一,田江川毫不避讳地坦言,在投资宇树科技这件事上,她们犯了错误,明明察觉到机会,却因“精英主义的傲慢” 在更早期错失良机。
过去创投圈书写着“精英创业”的叙事狂欢,信奉以“顶尖学府背景”“头部平台履历”“海外技术移民”的刚性筛选标准,而王兴兴这类“草根”并不符合主流偏好。
回顾宇树科技的融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20年之前,鲜少有机构关注,仅有的两家机构投资人,也都是比较低调的非典型市场化机构;2020-2024年,头部机构纷纷疯狂入局;2024年之后,步入估值高峰,股权变得一股难求,而推动这一切的关键人便是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初心资本、祥峰投资等机构。
2020年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的入场,无疑成为宇数科技的关键转折点,亦是其价值被重估的起点。
头部投资机构的介入,为宇树科技带来资金和产业资源,同时也吸引一众机构关注宇树科技,在行业内形成“共识引力”。
此后两年,宇树科技融资潮涌,顺为资本、经纬创投、深创投、敦鸿资产、容亿资本等机构相继投资。宇树科技逐渐被行业聚焦,后续多轮融资中,投资机构数量增多且声名渐隆。
业内人士指出:“宇树科技的融资历程,宛如资产从水下浮出水面的过程。从早期无人问津,普通机构试探入局,到红杉等知名机构进入引发跟风效应,宇树科技从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完成了价值的逐步显现。”
只求成才,谁来种树?
2025年初,""杭州六小龙""引发的份额争夺战,表面看是机构对稀缺资产的激烈竞逐,实则折射出更深层的行业痼疾——“资产荒”表象下掩藏着“耕作荒”的本质,有机构感慨道破行业困局。
当头部机构在2025年争抢宇树老股时,真正需要追问的是:为何在2017年无人愿做“种树人”?
这背后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如多数机构秉持的“精英论”。
2017年10月,田江川在科技媒体上留意到有关宇树机器人的报道,随即安排团队进行电话陌拜,并在之后与王兴兴会面。彼时的王兴兴在与机构投资人打交道方面经验尚浅。尽管在交谈中,他对于成本与定价的深刻思考令人印象深刻,田江川团队也对宇树当时的平衡算法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最终,由于创始人背景与基金偏好不契合,初心资本放弃了此次投资。
有人评论称,宇树科技从被投资机构婉拒到被竞相争抢,这种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恰恰暴露出早期投资机构的失职。该评论进一步指出,“价值发现惰性”“培育能力缺位”“生态建设短视” 等诸多因素,致使不少机构在错失宇树科技这类优质项目后懊悔不已。
2019年,初心资本重新与宇树科技展开接触。当时初心资本一直在进行AI领域顶级人才的mapping,南京大学AI实验室的俞扬教授对宇树科技评价颇高,提及国内外AI实验室都面临“一狗难求”。田江川和团队立即回访王兴兴,寻求追加投资的机会。
即便在接触过程中,王兴兴委婉表示公司资金状况良好,暂无急切的外部融资需求,但已升任初心资本VP的Max并未放弃,全力以赴争取到了投资份额。最终,初心资本在红杉完成Pre-A轮交割仅3个月后,联合红杉加注一轮。
事后,田江川深刻反思:“投资宇树科技的教训让我明白,对背景的偏见易错失反共识机会,多数基金同质化模型将精英标签溢价纳入估值。后来,我们基金系统性调整人才评估模型,不再过度依赖创始人学历背景,转而注重人事匹配,通过深入接触建立立体人才评估模型,涵盖人才号召及组织能力、复杂环境决策能力、强大行动力、持续进化能力、韧性、底层野心及驱动力六个维度。我们更加尊崇‘英雄不问出处’理念,认识到精英背景虽有优势,但常伴高昂机会成本,易局限于优秀,难以迈向卓越;而普通背景创业者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恰是推动世界变革的关键力量。”
破除“资产荒”,需要种树人
田江川在复盘投资策略转变时强调:“2020年重投宇树不是追涨,而是认知迭代。”
除了人才评估模型的迭代,回看当时内部的讨论记录,田江川也总结了最看重宇树的四个方面:成本和定价模式:从设计、开发到制造全链条的及制降本思路;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坚持做纯电机,差异于波士顿动力的液压系统路径;柔性化的交付模式,以及创始人在产品、硬件、结构、营销维度的极致主义。
当下,市场上普遍认为“资产荒”,而实际上,这场所谓的“资产荒”,不过是投资机构普遍盯着已经长出来的水上项目。这种认知,并非仅存在于GP层面,大多数LP也同样深陷其中 。
敦鸿资产合伙人郑华良在回忆投资宇树科技的经历时曾提到:“2022 年我们投资宇树时,不少同行对我们的投资逻辑提出质疑,他们难以想象这样一家公司在未来能够在哪些领域落地应用。2023 年我们计划发起宇树专项基金,与众多资金方进行深入沟通,然而却遭遇了接连的拒绝,最终该基金未能成功募集。仅仅过了一年,宇树科技火爆出圈,那些曾经拒绝我们的资金方又纷纷折返,寻求投资机会,可惜那时我们手头的份额已经所剩无几。”
当前一级市场同质化竞争和对于风险的整体厌恶,本质上是早期投资人的失责。早期投资的核心既要发现价值,又要发现价格,挖掘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的优质标的。
然而,如今,早期投资人往往因风险偏好,以及过度依赖行业共识与既有经验等,忽略对项目底层逻辑、创新能力及长期发展潜力的深度研究,违背了早期投资的本质,从而错失众多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优质项目。
当下,一级市场正在进入重塑周期,在历经市场波动与调整后,行业进入复苏与修复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破除长期以来的内卷困境,构建“外卷” 发展模式。
过往,投资机构普遍深陷追热点、抢项目、抬价格等竞争漩涡,而破局的关键在于机构形成外卷,通过对产业、技术脉络的梳理发现商业价值;找准生态位,加强局部优势,通过差异化定位进行错位竞争;重视并构建软实力,最终形成机构自身的投资哲学。
宇树科技的成长史对投资人而言,实际是一场对抗认知惯性的“现实教育”。当机构用“草根创业者”“实验室玩具”“细分冠军”等标签简化认知时,也就意味着机会或将从身边悄悄溜走。
结语
在硬科技领域,真正颠覆性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共识盲区”。
一级市场从不缺少优质资产,缺失的是敢于在技术成熟度曲线左侧下注的""种树人""。
当更多VC愿做春耕者而非秋收客,方能真正破解资产荒的伪命题。
"
作者:先锋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会计刺客2》预售开启:本·阿弗...05-09
- 舒淇甜蜜回应与冯德伦感情:老夫...05-09
- 舒淇甜蜜回应与冯德伦感情:老夫...05-09
- 《会计刺客2》预售开启:本·阿弗...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