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迷你 Labubu 疯抢:提货排队长龙,黄牛转战暗线,泡泡玛特的 “甜蜜烦恼”
日期:2025-08-31 15:10:40 / 人气:9

七夕节前夜,泡泡玛特迷你 Labubu 的发售点燃了年轻人的消费热情。北京中关村领展广场的泡泡玛特全国首店内,提货队伍从商城开门排到正午,数十人顶着烈日等候领取 “七夕惊喜”;线上平台更上演 “秒空” 戏码,淘宝旗舰店销量超 30 万单,京东售罄速度仅用一分钟。但反常的是,线下未见传统黄牛 “加价兜售” 的热闹,资本市场也反应平淡 —— 这场看似火爆的发售,背后藏着泡泡玛特的 “爆款依赖” 与黄牛生态的新变化。
一、现场直击:提货排长队,线下 “无货可抢”
迷你 Labubu 的发售采取 “线上抢购、线下提货” 的模式,直接重塑了线下场景的消费形态 —— 没有哄抢,只有 “按序提货” 的有序与 “抢不到货” 的遗憾。
1. 提货通道成焦点,安保连夜待命
早上 10 点北京中关村领展广场刚开门,泡泡玛特首店外就拉起了临时提货围栏,专门开辟的 “取货通道” 前迅速排起长队。现场安保人员透露,“昨晚接到紧急通知,今天一早全员到岗维持秩序”。在记者停留的 30 分钟内,队伍不断延长,既有提着礼品袋的情侣,也有替朋友代提的年轻人。一位刚拿到迷你 Labubu 的男士坦言:“全家三口同时用手机抢,就我抢到了,七夕送女朋友刚好,值了!”
2. 线下只展不提,杜绝现场哄抢
与以往新品发售 “线下排队抢购” 不同,此次迷你 Labubu 仅在线上渠道(淘宝、京东旗舰店及泡泡玛特小程序)发售,线下门店的角色限定为 “展示 + 提货”。店员反复提醒:“现场不能直接购买,只能凭线上订单提货,没抢到的可以关注周四的补货通知。” 这一模式有效避免了早年 “盲盒哄抢”“黄牛堵门” 的混乱,但也让不少线下消费者失望 —— 一位刚回国的游客专程赶来,却只能对着展示柜里的迷你 Labubu 拍照:“没想到只能线上抢,白跑一趟。”
3. 七夕属性拉满,礼品需求驱动抢购
从提货人群来看,迷你 Labubu 的火爆高度绑定 “七夕送礼” 场景。现场超过六成提货者表示 “买给伴侣或朋友”,其 “小巧便携、颜值高” 的特点精准击中年轻人的礼品需求。“以前大尺寸 Labubu 只能摆家里,迷你款能挂手机、背包上,送出去更实用”,一位女生提着印有 Labubu 图案的购物袋说。这种 “礼品属性” 也推高了抢购难度 —— 部分限量款迷你 Labubu 在抢购时需要 “实名认证 + 限购 1 件”,仍挡不住用户的抢购热情。
二、线上数据:单平台销量超 30 万单,最低销售额 2600 万
线上渠道的爆发式表现,印证了迷你 Labubu 的 “爆款体质”。从销售数据来看,这款定价 79 元 - 1106 元的产品,仅两天就为泡泡玛特带来数亿元营收,成为名副其实的 “七夕印钞机”。
1. 主流平台秒空,第三方渠道加价
官方渠道售罄神速:淘宝泡泡玛特官方旗舰店显示,迷你 Labubu 全系列销量超 30 万单,其中定价 199 元的 “七夕限定款” 最早售罄,页面标注 “补货中”;京东旗舰店销量超 3 万单,客服回应 “部分款式需等下周补货”;
第三方平台加价横行:闲鱼上,黄牛将限量版迷你 Labubu 的价格炒至 2500 元(官方定价 1106 元),溢价超 120%;淘宝非官方店铺则普遍加价 30-50 元,销量最高的店铺已售出超 1000 单,评论区不乏 “七夕急用,不在乎贵几十块” 的留言;
私域流量发力:泡泡玛特用户群内,管理员实时推送 “补货预告”,引导用户通过小程序抢购,部分忠实粉丝表示 “定了闹钟抢,还是没抢到”。
2. Labubu 成 “现金牛”,占总营收超三成
迷你 Labubu 的火爆并非偶然 —— 其所属的 THE MONSTERS 系列早已是泡泡玛特的 “顶流”。2025 年半年报显示,该系列营收达 48.1 亿元,占泡泡玛特总营收的 34.7%,而 2023 年、2024 年全年营收仅为 3.68 亿元、30.4 亿元,增速惊人。从大尺寸 Labubu 到迷你款,泡泡玛特不断挖掘 IP 的商业价值:通过 “缩小尺寸、降低单价”(大尺寸 Labubu 定价多在 500 元以上,迷你款最低 79 元),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同时借助 “限定款”“节日款” 制造稀缺性,刺激复购。
三、黄牛踪迹:从 “线下堵门” 到 “线上囤货”,生态悄然转变
与以往新品发售 “黄牛扎堆线下” 不同,此次迷你 Labubu 的黄牛活动主要转移至线上,呈现 “分散化、隐蔽化” 的新特点。
1. 线下无黄牛?只因 “无货可炒”
线下未现黄牛加价,核心原因是 “线下无货可售”。传统黄牛的盈利逻辑是 “线下抢购囤积 + 现场加价兜售”,但此次 “线上独家发售” 模式切断了黄牛的线下拿货渠道 —— 用户需凭 “实名认证 + 订单截图” 提货,且每人限购 1-2 件,黄牛无法批量囤积现货。一位资深盲盒黄牛透露:“线上抢需要抢票软件和多个账号,风险高还容易被封号,不如转战第三方平台卖现货。”
2. 线上暗线活跃,闲鱼成 “加价主战场”
黄牛的重心转向了闲鱼、淘宝非官方店铺等线上渠道。在闲鱼上,搜索 “迷你 Labubu 现货” 能找到数百条结果,部分卖家标注 “七夕急发”“当天发货”,加价幅度从 30 元到 1400 元不等。一位卖家告诉记者,自己 “发动亲友抢了 10 件,留 2 件送朋友,剩下的加价卖”,仅一天就卖出 3 件,净赚近 500 元。这些黄牛多为 “个人散户”,而非传统的 “职业黄牛团伙”,分散的模式让平台监管难度加大。
3. 平台监管升级,黄牛转向 “迂回战术”
为打击黄牛,泡泡玛特采取了多项措施:线上抢购需绑定手机号与身份证,同一账号限购 1 件;提货时需 “人证合一” 核对信息。但黄牛仍有应对之策 —— 借用亲友身份信息注册多个账号抢购,或在提货后通过 “面交” 规避平台监管。“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场”,上述黄牛坦言,“七夕前这几天,迷你 Labubu 的溢价还会涨,不少人愿意为礼品买单”。
四、资本冷思考:爆款难救股价,泡泡玛特的 “下一个 Labubu” 困境
尽管迷你 Labubu 线上线下一片火爆,但资本市场却表现冷淡。8 月 28 日收盘,泡泡玛特股价报 322.40 港元 / 股,微跌 0.62%,与新品发售的热度形成鲜明反差。这背后,是投资者对泡泡玛特 “爆款依赖症” 的担忧。
1. 营收过度依赖 Labubu,风险加剧
从数据来看,THE MONSTERS 系列(核心为 Labubu)的营收占比从 2023 年的不足 10% 飙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34.7%,成为绝对的 “营收支柱”。而其他 IP 如 Molly、Dimoo 的营收占比持续下滑,2025 年上半年分别仅占 18.2%、15.5%。这种 “单 IP 依赖” 让投资者警惕 —— 一旦 Labubu 的热度消退,或出现 “审美疲劳”,泡泡玛特的营收将面临巨大压力。
2. 新品创新不足,“迷你化” 难掩同质化
迷你 Labubu 的火爆,本质上是 “IP 红利的延续”,而非 “产品创新的突破”。相较于早期 Molly 的 “形象迭代”“场景拓展”,迷你 Labubu 只是在 “尺寸缩小”“价格下探” 上做文章,核心设计与大尺寸版本差异不大。有业内人士指出:“泡泡玛特近年的新品多是‘换尺寸、换配色’,缺乏真正的创意升级,长期来看难以维持用户粘性。”
3. 寻找 “下一个 Labubu” 成当务之急
对泡泡玛特而言,迷你 Labubu 的成功是 “甜蜜的烦恼”—— 它证明了 Labubu 的 IP 号召力,但也暴露了 “新品储备不足” 的短板。从 2023 年到 2025 年,泡泡玛特推出的新 IP 中,尚无一个能达到 Labubu 的营收规模。王宁在中期业绩会上强调 “要打造更多超级 IP”,但目前来看,仍停留在 “口号阶段”。投资者更关心的是:泡泡玛特能否复制 Labubu 的成功,找到下一个 “现金牛”?
结语:爆款之后,泡泡玛特需跳出 “流量依赖”
迷你 Labubu 的七夕疯抢,是泡泡玛特 IP 运营能力的集中体现 —— 精准抓住 “七夕送礼” 场景,用 “线上抢购 + 线下提货” 的模式平衡热度与秩序,同时借助黄牛的暗线传播放大话题性。但这场狂欢的背后,是 “单 IP 依赖”“创新不足” 的隐忧。
对泡泡玛特而言,当务之急不是从 Labubu 身上 “挤更多油水”,而是打破 “爆款依赖”,通过 IP 孵化、产品创新、场景拓展构建 “多 IP 矩阵”。否则,再火爆的迷你 Labubu,也只能是 “昙花一现” 的流量狂欢,无法支撑企业的长期增长。而对消费者与投资者来说,更值得关注的是:泡泡玛特能否在 Labubu 之后,真正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品?这才是决定其能否摆脱 “昙花一现” 命运的关键。
作者:先锋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倪萍勇揭金鸡奖黑幕,迟蓬演技终...09-03
- 鹿晗演唱会喊话“老婆好”,双向...09-03
- 邓超现身南昌买一毛钱奶奶凉菜 夸...09-03
- 孟佳穿迷你短裙秀 “漫画腿”:舞...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