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生爱用这些照片当微信头像?

日期:2023-02-10 12:56:41 / 人气:206

http://www.thecartoonist.me/ 撰文 | 常    江、任海龙、杨奇光 责翻开凤凰旧事,检查更多高清图片中国青年女性微信头像的面前,是带有共同中国经历颜色的数字女性主义在社交媒体运用的进程中,运用者关于本人的头像(虚拟抽象)的选择和设计,是其在互联网空间中的虚拟人格的重要内在表现;在特定的文明条件下,也必定可以成爲其一种带有批判性颜色的自我表达。在中国,年老女性是运用社交媒体停止表达和社会发动的最爲积极的群体之一(Svensson,2016)。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我们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的73名年龄处于18-35岁区间的女性微信誉户展开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经过剖析访谈材料,我们归结出中国青年女性选择和编辑社交帐号头像的三种方式:自拍、合影以及游览照片。自拍:对女性气质的合法化自拍是在受访者中非常受欢送的头像类型,简直一切受访者均标明本人已经或常常运用自拍照作爲微信头像,并从中取得共同的快感。很多人表示,本人已经由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了“比拟暴露”的照片而遭到父母或丈夫(男小伙伴)的批判,但这反而使她们发生了非常激烈的逆反心思。来源:freepik.com在受访者将各种方式的自拍照作爲头像的行爲面前,有着一个共同的文明及心思动机,那就是对女性气质的一种无意识的展现和合法化。受访者深感女性身体在中国当代社会中遭到种种不公道的约束,从而将头像当作对这种约束做出反响的(虚拟)手腕。虽然并非一切受访者都打心眼里以为既存的“男女不对等”的性别关系有什麼成绩,如颇多人曾在访谈中指出“女人毕竟不是男人”,但简直一切受访者都持有一个明白的共识:无论女性的身体还是作爲女性这一性别身份中心的女性气质,都有着自然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需求失掉保卫。合影:对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义社会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局部,性别关系则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构成。在理想生活中,除了女性与男性(尤其是父亲、丈夫或男友)之间的关系,亲情关系、打工中的上上级关系以及与同窗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对女性的性别身份构成影响,并能够扮演着并不次于“女性-男性”关系的重要角色。将与别人合影的照片作爲微信头像,是一种缓解社会关系焦虑、取得独立性想象的重要战略。来源:victorstock.com很多受访者很爱将本人与未成年子女的合影,或本人与异性友人的合影作爲头像,但很少有受访者会将本人与丈夫或男友的合影做头像。在被问及缘由时,她们给出的答案相当分歧,那就是觉得“不好意思”,不希望他人以为本人是在夸耀本人有丈夫或男友。这种心思其实多少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绝大少数受访者均以为“有丈夫或男友”是一种优越性,独身的女性多少有些“不幸”;另一方面,访谈也泄漏出,她们中有很多人又似乎并未从这种婚姻或浪漫关系中取得比独身者更多的高兴,有些人甚至刻意在社交媒体上逃避乃至隐瞒本人已婚的现实。在理想生活中,婚姻关系被视爲界定女性身份的首要关系;而在虚拟世界里,女性与未成年子女,以及女性与异性好友之间的关系则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经过这样的头像战略,女性无声地对抗了将婚姻视爲女性身份内核的主导性性别构造。旅游照:对“中产阶级女性”的话语建构以本人与某些物品,尤其是朴素品,以及在出国游览时和国外的旅游胜地的合影作爲微信头像,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世界里往往是被责备的,被以为是在炫富。但关于很多女性社交媒体运用者来说,这曾经成爲一种日常行爲。很多受访者甚至表示,只需本人去国外游览,就一定会在微信上传旅途中的照片。www.pexels.com很多受访者以为,这种“夸耀”行爲固然可以让本人播种关注和满足,但其实面前有着极爲甜蜜的缘由:中国当代女性文明与东方消费主义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 Thornham and Feng, 2010)。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开展的产物,在消费社会中,商品能否“适宜”或“优质”往往摆在比拟主要的地位,品牌、价钱及可夸耀水平成了消费的次要规范,消费自身也成爲一种取得愉悦的方式。在消费主义文明中,团体的自我满足和高兴被放到了第一位,因而,女性固然成爲商品经济的俘虏,她们同时也得以在这一进程中打破根深蒂固的“男女都一样”的粗犷的对等主义话语,取得了本身的绝对独立性。总体而言,无论是对男女不对等情况持激烈批判态度的保守女性主义者,还是心称心足于殷实的家庭生活和波动的社会位置的女性,均表达了一种共同的态度,那就是分开了无力的经济力气的支持,女性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和快感。而经过将本人与朴素品或旅游名胜的合影作爲头像示人的方式,她们将这种本人所希冀取得的“中产阶级女性”的穿插身份变为了一种能给本人带来巨鼎力量的文明想象。微信头像与历史遗留成绩相较东方,当代中国社会的性别关系和性别身份遭到国度话语的更爲强无力的干涉(Wang,Z. 2005)。经过访谈,我们发现,女性对微信头像的选择和设计,是她们在无所不在的国度话语的影响下,停止的一种既“审时度势”又带有鲜明妥协颜色的身份认同。首先,中国自毛泽东时代构成的 “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观念,即便在市场经济和消费文明昌盛开展的当下,仍然有着政治和品德上的高度合法性。虽然受访者普遍强调女性与男性有着生物和文明上的明显不同,且这种不同需求失掉尊重,但没有人地下支持男女对等,以及女性拥有独立的职业和经济位置的重要性。中国年老女性经过数字技术对自我身份和权益的表达是树立在对传统社会主义性别话语既承继、又支持的协商行爲之上的。其次,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复兴,关于中国当代简直一切范畴的话语理论均发生了非常宏大的影响,性别关系和性别身份范畴也不能免俗。儒家思想对“和”“大同世界”等乌托邦式的社会图景的强调,以及对树立在人与人之间友善关系根底上的波动的社会开展途径的推崇,使得中国女性在日常经历中的自我表达不能够采取保守的、毁坏性的话语战略。最初,具有某些共同文明政管理念的中产阶级正在逐步壮大,经济或阶级认识融入了中国年老女性的身份认同之中。已有一些研讨标明,中国的中产阶级的财富和社会位置在极大水平上受制于国度对市场的操纵和干涉,这招致了这一阶级自始至终表现出的深度的不平安感(Crabb, 2010; Goodman, 2016)。在社交媒体空间中,女性对那些可以昭示其中产阶级身份(或想象)的最间接、最外露的证据——朴素品和本国旅游照片——的过度展现,一方面也展示出她们经过中产阶级身份取得对独立和自在位置确实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产阶级对软弱经济位置的不平安感。蒸蒸日上的社交媒体,尤其是其提供的虚拟抽象塑造的效劳,爲中国年老女性的自我身份认同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文明支持。经过选择和编辑微信头像等数字方式,她们形塑和建构着一种既契合本身志愿又契合其共同文明次序的身份。这种数字表达与其说是出于“对抗父权制”或“争取女权”这样过于复杂的、东方的、口号式的诉求,不如说是经过一种平和、感性但又极爲坚决的姿势,促进社会向契合中国“和”文明的方向开展。从这73名生活在中国的国际化大都会、承受过良好教育并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年老女性受访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真正根植于中疆土壤的、带有共同中国经历颜色的数字女性主义(digital feminism):在儒家思想的熔炉之中,关于“对等”的反动话语最终与非政治化的“自在”话语相协调,经过突出以技术和文明爲中介的女性经历,发明出以“和”爲最终目的的女性身份政治。 本文仅代表作者自己观念。(关于本文的更多信息,请参考Chang, J., Ren, H., & Yang, Q. (2018). A virtual gender asylum? The social media profile picture, young Chinese women’s self-empowerm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a Chinese digital femin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1(3), 325-340.)作者简介常江爲清华大学旧事与传达学院副教授,任海龙爲北京言语大学初级翻译学院讲师,杨奇光爲中国人民大学旧事与传达博士生。参考文献:Crabb MW (2010) Governing the middle-class family in urban China: educational reform and questions of choice. Economy and Society 39(3): 385–402.Goodman D (2016) Locating China’s middle classes: soci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party-stat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5(97): 1–13.Thornham S and Feng P (2010) Just a slogan: individualism, postfeminism, and female subjectivityin consumerist China. Feminist Media Studies 10(2): 195–211.Svensson M (2016) Connectivity, engagement, and witnessing on China’s Weibo. In: De Lisle J, Goldstein A and Yang G (eds) The Internet, Social Media, and a Changing China.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p. 49–70.Wang Z (2005). " State feminism"? Gender and socialist state formation in Maoist China. Feminist Studies, 31(3), 519-551.

作者:欧迪注册登录官网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先锋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