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第二波征税函剑指 “摇摆大国”:霸权焦虑下的贸易施压术

日期:2025-07-14 16:09:36 / 人气:30


当地时间 7 月 9 日,特朗普政府密集公布对八个国家的新关税政策,其中对巴西征收的关税骤升至 50%,远超此前 10% 的水平。这场被舆论称为 “关税闪电战” 的行动,表面是对 “不公平贸易关系” 的反击,实则精准锁定了巴西等被定义为 “全球摇摆国家” 的关键力量。在国际秩序剧烈变革的背景下,特朗普用关税大棒施压的背后,是美国对地缘影响力流失的焦虑,以及对 “摇摆国家” 重新绑定的战略企图。
征税对象的精准打击:锁定 “摇摆国家” 的地缘价值
特朗普第二波征税函的目标选择绝非随机,而是暗藏地缘政治考量。被征税的八个国家中,巴西被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明确列为 “全球六大摇摆国家” 之首,其在拉美地区的主导地位、金砖国家成员国身份,以及与中国深化合作的动向(7 月 8 日刚签署基础设施、新能源等合作文件),都让美国感到影响力被稀释的压力。对巴西征收 50% 的天价关税,既是对其 “政治不配合” 的惩罚(特朗普直言不满巴西起诉前总统博索纳罗),更是对其他 “摇摆国家” 的杀鸡儆猴 —— 试图用经济压力迫使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其他被征税国家也具有特殊战略价值:菲律宾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盟友,却近年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去年对美出口 141 亿美元电子产品;伊拉克作为 OPEC 第二大产油国,是全球能源市场的关键变量;斯里兰卡、阿尔及利亚等虽贸易体量不大,但在各自区域具有示范效应。这种 “重点打击 + 广泛威慑” 的组合,暴露了特朗普的核心目标:通过关税工具,让 “摇摆国家” 重新认识到 “在美国做生意的代价”,遏制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征税幅度与国家的 “摇摆程度” 高度相关。巴西作为与中国合作密切、在金砖峰会公开批评美国的国家,被征收最高 50% 关税;而菲律宾等仍保持一定合作的国家,关税水平相对较低(20%)。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本质是美国用经济杠杆进行的 “地缘评级”—— 对 “偏离” 美国主导秩序的国家施以重罚,对仍可争取的国家留有余地。
关税背后的双重逻辑:经济借口与政治施压的交织
特朗普在征税声明中反复强调 “贸易逆差”“不公平关系” 等经济理由,但事实与说辞存在明显矛盾。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直言:“美国对巴西是贸易顺差,十中有八的美国出口产品在巴西享受零关税。” 数据显示,美国对巴西的贸易逆差说法并不成立,特朗普却将关税与 “撤销对博索纳罗的指控” 直接挂钩,暴露了关税政策的政治工具属性 —— 用经济手段干预他国内政,迫使盟友在政治立场上与美国保持一致。
这种 “经济问题政治化” 的操作模式,在特朗普任期内已成常态。将关税与 “政治迫害” 指控捆绑,既是对巴西内政的粗暴干涉,也是向其他 “摇摆国家” 传递清晰信号:若在政治议题上不配合美国,即便贸易关系平衡,也可能面临经济惩罚。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将 “贸易逆差” 作为万能借口,无视美国自身产业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试图通过关税壁垒转移国内矛盾,同时重塑对美国有利的贸易规则。
从市场反应看,关税政策的经济影响被政治意图稀释。尽管对巴西等国加征高关税,但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纳指更是刷新收盘纪录。这表明投资者已看透特朗普关税政策的 “政治表演” 本质 —— 对体量较小的国家征税不会动摇美国经济基本面,而其真正目的是地缘政治施压,而非解决实质性贸易问题。这种 “雷声大雨点小” 的特征,让关税更像是一种低成本的政治威慑工具。
“摇摆国家” 的反击与多极化趋势的韧性
面对美国的关税施压,“摇摆国家” 的反应展现出多极化时代的新特点。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明确表示 “将采取反制措施”,强调 “每个国家都是主权国家,没有皇帝”;金砖峰会期间,巴西领导人公开批评特朗普 “通过网络平台发威胁不严肃”。这种强硬回应与过去对美国 “言听计从”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 “摇摆国家” 已不再愿意单方面承受美国的霸权压力。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 “摇摆国家” 的战略自主意识增强。巴西在被加征关税前,已与中国深化新能源、造船业合作,减少对美市场的单一依赖;菲律宾虽对美出口依赖度较高,但近年积极拓展与东盟、中国的经贸联系;伊拉克则通过 OPEC + 机制增强能源定价话语权。这些国家正在构建 “多元伙伴关系”,降低对美国市场的敏感度,使关税大棒的威慑力大打折扣。正如 CNAS 报告所指出的,这些国家 “寻求国际规则与机构改革”,不再满足于美国主导的旧秩序,这种趋势绝非关税施压所能逆转。
美国的焦虑恰恰源于此。当巴西等 “摇摆国家” 不再将美国视为唯一选项,当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影响力上升,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支柱(领土秩序、贸易秩序、金融秩序等)正在松动。特朗普的关税施压,本质是试图用传统霸权手段维系摇摇欲坠的主导地位,但在全球多极化不可逆的趋势下,这种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霸权工具箱的式微:关税大棒难掩影响力流失
特朗普第二波征税函暴露了美国霸权工具箱的匮乏。在军事干预代价高昂、软实力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关税成为其为数不多的 “便捷武器”。但这种武器的效用正在衰减:一方面,被征税国家的贸易体量有限(除菲律宾外,其他七国对美年出口合计不足 150 亿美元),对美国经济的实际影响微乎其微,反而可能因供应链转移损害美国企业利益;另一方面,“摇摆国家” 的反制能力增强,巴西可限制美国农产品进口,菲律宾可调整电子产品供应链,伊拉克可影响能源价格,这种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的反击将让美国付出代价。
更关键的是,关税施压与美国 “拉拢摇摆国家” 的战略目标自相矛盾。CNAS 报告明确建议美国应 “通过全方位合作、深度利益绑定拉拢摇摆国家”,但特朗普却选择用惩罚性关税制造对立。这种 “胡萝卜变大棒” 的政策转向,只会让 “摇摆国家” 更加警惕美国的不可靠性,加速其向多元化伙伴关系靠拢。中国与巴西的合作深化、金砖国家影响力扩大,都是对美国霸权式微的直接回应 —— 当美国用关税施压时,其他国家正在用合作构建新的替代方案。
从长远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加速国际秩序的重构。被征税的 “摇摆国家” 将更积极地推动贸易规则改革、寻求非美元结算机制、加强区域一体化合作,这些行动都将削弱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秩序。而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美联储官员已警告关税可能导致持久通胀)、企业成本上升(依赖巴西资源的美国企业将承压)等副作用,也将反噬其自身经济,让 “关税万能论” 的神话进一步破产。
特朗普第二波征税函剑指 “摇摆大国”,是美国霸权焦虑的集中爆发。但用关税大棒维系影响力的做法,不仅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会加速 “摇摆国家” 的战略自主进程。在多极化趋势不可逆的今天,合作而非施压才是维系影响力的正道。美国若不改变 “霸权思维”,只会在 “自我孤立”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巴西等 “摇摆国家” 的反击与合作,终将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公平、多元的方向演进。  

作者:先锋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先锋娱乐 版权所有